教学评估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评估 > 正文

《中医学专业认证相关知识每日一问一答》汇编

发布日期:2016-05-30 作者: 来源: 点击:

一、中医学专业认证相关知识

 

1、何谓认证和专业认证,其宗旨是什么?

1)认证:是由一个合法负责的机构或者协会对学校、学院、大学或者专业学习方案(课程)是否达到某种既定资质和教育标准的公共性认定。

2)专业认证:是由专门职业协会会同该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为其人才进入专门职业界工作的预备教育提供质量保证。

2、我校本次参与专业认证的范围?

中医学专业,包括五年制 、七年制和“5+3 一体化”本科阶段各方向。

3、专业认证工作考察重点有哪些?

1)教育理念:重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

能力。

2)教学改革:课程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考试评价

方法、运行机制等。

3)教育管理:决策过程、质量监控、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

性。

4)教育质量: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处理

能力。

4、中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由哪个组织负责实施?

中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是组织与实施专业认证工作的专家组织。工作委员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的代表组成,由教育部聘任。

5、开展中医学专业认证的意义何在?

1)专业认证有利于统一行业内部对中医人才职业素养要求的认识,是中医教育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2)专业认证关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课程计划,有利于推动中医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专业认证有利于“以我为主”主导并建立国际中医药教育基本标准。

6、中医学专业认证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1)中医学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学校特色。

2)实现上述目标的课程结构、教学组织方法(教学改革重点)、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教师资源及教学能力提高的保证措施、质量监控跟踪和教学研究情况以及管理体制、激励保障制度和支撑条件等。

3)学术自治及利益方参与情况:包括校院课程与教材建设、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生资助管理委员会、学生信息员组织等职责、任务、运作模式(包括各类专门会议、座谈交流等);与卫生行政部门、用人单位的联系互动及参考咨询决策情况。

7、中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基本程序分为几个阶段?

中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基本程序包括7个阶段:高等教育机构申请认证、高等教育机构自评、专家审阅《自评报告》、现场考查、提出认证结论建议、审议和做出认证结论、认证状态保持。

8、中医学专业认证的标准?

认证标准:依据《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2012 5月)进行认证。本标准包括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办学标准两个部分。

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共30 项。其中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目标10 条;知识目标10 条;临床能力目标10 条。

办学标准:10 个领域,包括宗旨与目标、教育计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育评价、科学研究、管理和行政、改革与发展,分为保证标准43 项和发展标准23 项二个层次。

9、认证所贯彻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是什么?

认证所贯彻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是教育模式上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student-centred learning )、在课程体系上强调基础与临床的课程整合(integrated curriculum)、在教学方法上倡导以PBL 为代表的学生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在考试方法上倡导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在教育技术上推行基于web 的网络学习(web-based e-learning)。

10、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技巧;

2)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拥有选择权,选择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实施完全学分制);

3)鼓励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院提供指导性教学计划,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形成自己独立的个性化学习计划(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4)教师实行个性化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即在完成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对学有余力或兴趣上有独特要求的学生给予指导;

5)提供学生独立学习的学习资源、学习指南;学院定期组织课程导学活动、专业学习指引活动,建立学习指导网站;

6)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授课者、信息传递者转变成学习的管理者和辅导者。

11、什么是主要利益方?

主要利益方包括学校领导及专业负责人、教职人员、学生、相关职能部门、教学(学术)指导委员会。

12、什么是广泛利益方?

广泛利益方包括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教育及卫生机构、用人单位、毕业生及学生家长等。

 

二、学校建设与发展总体情况

 

13、我校的发展历程如何?

学校创建于1958 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54 年的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2003 年,原湖北中医学院与原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新的湖北中医学院。2010 月更名为湖北中医药大学。

14、我校十三五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出现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大趋势,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遵循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律,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科学发展的办学思路,坚持传承和创新并重,科学与人文相融的办学理念,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三大战略,聚焦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着力培养一流人才和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绩效考核,坚持项目引领,把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把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把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把内涵发展、深化改革作为工作主线,把依法治校、民主治理和制度激励作为根本保障,努力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15、我校十三五的办学定位是什么?

办学类型: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办学结构:以普通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适度扩大研究生教育,稳定海外教育,办好继续教育。学科结构: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干,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

16、我校的校训是什么?

勤奋 求实 发掘 创新

17、我校的基础设施情况如何?

学校现有黄家湖、昙华林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454亩,总建筑面积51.7万平方米。现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5所教学医院;41所实习医院;27 个实习基地;41个合作实习点。学校下设12个学院、1个系。设有中医学、中药学2 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Ⅲ级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中药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学校现为湖北省“老年病中药新产品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针灸治未病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单位。

18、我校的临床教学基地情况如何?

学校拥有临床教学基地116 个,包括所直属附属医院、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5所教学医院、41 所实习医院、41 个合作实习点。

19、我校的专业建设情况如何?

我校的专业建设坚持以中医药学科专业为主体,积极拓展相关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目前,学校现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护理学、中药学、药学、药物制剂、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康复治疗学、医学实验技术、制药工程、医学信息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物联网工程、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管理、生物技术、应用心理学、英语、商务英语、运动康复、保险学27 个本科专业,分属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个学科门类。

 

三、中医学专业建设与成效

 

20、中医学专业的发展历程如何?

1958 年创校首办中医学专业,1978 年获全国首批中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 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 年获批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07 年获批为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6 年我校中医学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确立为湖北省属高校本科品牌专业,2010 年成功入选教育部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 年入选中医学拨尖创新人才培育实验计划项目,2013 年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1、中医学专业的办学定位是什么?

1)办学层次定位:以高质量的本科教育为主体和根本,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拓展对外教育。

2)办学规模定位:稳定在现有2800 人左右的在校中医学专业学生规模。

22、中医学专业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将我校中医学专业建设成在国内外全面彰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整体优势的特色专业。

23、我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是什么?

院校教育中结合师承、课程体系中突出经典、培养计划中强化临床、评价模式中鼓励创新。

24、中医学专业建设坚持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我校始终秉承“发掘”、“创新”的精神,在遵循中医药高等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突出特色,强化质量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5、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

培养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中医经典功底深厚、中医信念执着,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有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习惯,较强的中医传承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中医继承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26、中医学专业的质量标准是什么?

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较为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